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狠狠淫

中草藥雜志是由中國藥學會和天津藥物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國家級期刊,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本刊創始于19701月。榮獲首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榮獲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期刊界最高獎);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榮獲“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榮獲天津市優秀期刊“特別榮譽獎”;榮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和“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榮獲“中國百強科技期刊”;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國家新聞出版行業最高獎)。本刊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藥學期刊之首。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2024年第55卷第17期
    顯示模式:
    2024,55(17):0-0, DOI:
    摘要:
    2024,55(17):0-0, DOI:
    摘要:
    2024,55(17):5747-57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1
    摘要:
    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通過處理和理解自然語言數據,實現高質量的信息檢索、知識提取等功能,為中醫藥研究提供了新機遇。基于中醫藥大模型發展現狀,梳理了LLM開發過程中的數據存儲與處理方法,概述了檢索增強生成、混合專家模型、人類反饋強化學習、知識蒸餾等人工智能方法,歸納了LLM訓練微調與性能評價方法。針對中醫藥數據的特點,從高質量數據集構建、多領域專家系統融合、信息快速提取、訓練與調優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中醫藥LLM的構建策略,并分析了LLM在中醫藥領域的具體應用場景,為中醫藥領域LLM的構建和應用提供參考,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
    2024,55(17):5757-57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2
    摘要:
    目的 對甘青烏頭Aconitum tanguticum抗炎活性部位中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以闡明其清熱解毒的藥效物質基礎。方法 采用脂多糖誘導的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的炎癥模型,以NO釋放量為評價指標考察甘青烏頭各部位的抗炎活性,確定活性部位,然后采用多種現代色譜技術對活性部位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純化,經過光譜技術以及與文獻值比對的方法鑒定化合物結構。結果 甘青烏頭乙醇提取物上大孔吸附樹脂后的30%乙醇洗脫部位抗炎活性最好,從該部位中共分離鑒定了13個化合物,分別是香草酸(1)、七聚己內酰胺(2)、榜嘎苷D(3)、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α-L-(4-O-反式-對香豆酰基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5)、4-二羥基苯乙氧基-8-O-β-D-[6-O-(4-O-β-D-吡喃葡萄糖基)-阿魏酰基]-吡喃葡萄糖苷(6)、榜嘎苷C(7)、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9)、榜嘎苷A(10)、2-甲氧基-4-羧基-苯基-O-β-D-[6-O-(4-O-β-D-吡喃葡萄糖基)-阿魏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4-O-反式-咖啡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13)。結論 化合物1113為新化合物,分別命名為榜嘎酸A、榜嘎苷E、榜嘎苷F;化合物8為首次從甘青烏頭中分離得到,研究結果不僅部分闡明了甘青烏頭清熱解毒的藥效物質基礎,而且豐富了天然產物的結構類型。
    2024,55(17):5770-57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3
    摘要:
    目的 研究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花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學成分。方法 采用硅膠、Sephadex LH-20和半制備液相等色譜方法進行分離純化,并運用現代波譜和質譜技術,以及化學方法鑒定所得化合物的結構,采用Nrf2-ARE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系統評估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結果 從野菊花中分離純化得到12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3-羥基-對異丙芐基-β-D-葡萄糖苷(1)、芝麻素(2)、(1S*,2R*,5S*,6S*)-2-(3,5-dimethoxyphenyl)-6-(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3)、槲皮素-3-O-D-葡萄糖苷(4)、圣草酚(5)、3',4',5,7-四羥基黃酮(6)、cirsilineol(7)、homoeriodictyol(8)、thymidine(9)、2E,4E,12E-tetra-decatriene-8,10-diynoic acid isobutylamide(10)、tetradeca-2E,4E,12Z-trien-8,10-diynoic acid isobutylamide(11)、α-亞麻酸(12)。結論 其中化合物1為新化合物,命名為野菊苷;化合物312為菊科首分化合物。化合物711具有潛在的抗氧化活性。
    2024,55(17):5777-57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4
    摘要:
    目的 對維藥駱駝刺Alhagi sparsifolia水溶性化學成分進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種色譜技術進行分離純化,通過理化性質、波譜數據和X單晶衍射鑒定化合物結構,測試各化合物對人宮頸癌HeLa細胞的細胞毒性。結果 從駱駝刺地上部分分離得到21個水溶性化合物,分別鑒定為毒豆甲酮(1)、毒豆乙酮(2)、callyspongidipeptideA(3)、環(脯氨酸-亮氨酸)(4)、對羥基苯甲醇(5)、D-脯氨酸-D-纈氨酸(6)、環(脯氨酸-亮氨酸)二肽(7)、布盧姆醇A(8)、(3S,4R)-3,4-二羥基-3-甲基二氫呋喃-2(3H)-酮(9)、isololiolide(10)、dehydrovomifoliol(11)、N-苯乙基甲酰胺(12)、3-hydroxy-β-damascone(13)、3,4-二羥基-3-甲基二氫呋喃-2(3H)-酮(14)、環(丙氨酸-脯氨酸)(15)、脯氨酸(16)、布盧姆醇B(17)、蚱蜢酮(18)、N-(對羥基苯乙基)甲酰胺(19)、N-乙酰基酪胺(20)、(+)-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21);并對化合物121進行了抗宮頸癌活性篩選。結論 化合物17920為首次從駱駝刺屬植物中分離得到,且化合物4715表現出潛在的抗腫瘤活性,半數抑制濃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別為(29.09±0.99)、(31.51±1.89)、(28.25±0.65)μmol/L。
    2024,55(17):5785-57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5
    摘要:
    目的 考察少量添加劑對葛根素-歐前胡素共無定形系統(puerarin-imperatorin co-amorphous system,Pue-Imp-CAS)溶出行為的改善作用及機制。方法 利用芘熒光探針法考察葛根素、歐前胡素對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臨界膠束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的影響;搖瓶法考察SDS、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olyvinylpyrrolidone K30,PVP-K30)對葛根素、歐前胡素平衡溶解度的影響;利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共無定形系統,采用X射線單晶衍射法(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method,XRD)表征其固態特征;按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溶出度測定法測定葛根素、歐前胡素的溶出度;通過分散性實驗評估樣品的分散時間和結塊程度;使用接觸角測定儀器測量樣品動/靜態接觸角,使用Lewis acid-bace(LW-AB)法與Young’s方程計算表面自由能。結果 葛根素、歐前胡素對SDS的CMC無影響;少量SDS、HPMC、PVP-K30對葛根素、歐前胡素的晶體溶解度無影響;固態表征結果顯示噴霧干燥產物為無定形;含少量添加劑的共無定形系統中葛根素、歐前胡素的溶出優于不含添加劑的共無定形系統,共無定形系統優于原料藥及物理混合物,且不同添加劑的影響不同;含添加劑共無定形系統的接觸角及分散時間均低于Pue-Imp-CAS。結論 少量添加劑可改善Pue-Imp-CAS的溶出行為,其改善機制與添加劑改善系統的潤濕性、添加劑及共無定形系統組成物的性質有關。
    2024,55(17):5795-58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6
    摘要:
    目的 基于質量源于設計(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結合蒙特卡洛抽樣法,構建小兒消食顆粒(Xiaoer Xiaoshi Granules,XXG)提取工藝最優參數。方法 采用魚骨圖對XXG提取工藝的關鍵工藝參數(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進行篩選,通過正交試驗探究CPPs對關鍵質量屬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的影響,進一步,采用Box-Behnken設計試驗對提取工藝持續優化并驗證,根據試驗結果,結合蒙特卡洛抽樣法,建立穩健設計空間,并構建成本函數,計算得到其在穩健設計空間范圍內的最佳提取工藝參數。結果 確定CPPs為第1次加水倍量、第2次加水倍量和提取時間;CQAs為總固體提取量、總黃酮提取量;XXG提取工藝穩健設計空間參數范圍為第1次提取水倍量10.8~14.0倍,第2次提取水倍量10.8~14.0倍,提取時間72.0~81.4 min;依據成本函數計算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藝為第1次提取水倍量13.9倍,第2次提取水倍量11.9倍,提取時間81.4 min,總固體提取率為230.1 mg/g,總黃酮提取率為5.1 mg/g,與正交試驗優化得到的提取方法比較,提取成本降低了11.82%。結論 基于QbD理念和蒙特卡洛抽樣法優化得到的XXG提取工藝參數具有可行性,且提取成本經過持續優化后有所降低,為中藥制劑工藝開發參數精確化,工藝高效化研究提供參考價值。
    2024,55(17):5803-58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7
    摘要:
    目的 研究溶液環境對甘草皂苷超濾分離的影響規律,結合成分狀態探索其分離機制。方法 以甘草提取液為研究對象,選擇膜通量、吸附率和透過率為考察指標,分析pH值、溫度、質量濃度等溶液環境因素對甘草皂苷超濾分離行為的影響,結合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物態表征,推測甘草皂苷的超濾分離機制。結果 隨pH值升高,甘草酸膜通量由48.10 L/(m2∙h)增加至55.20 L/(m2∙h),吸附率由87.29%減少至32.05%,透過率由97.33%降低至81.18%;甘草提取液膜通量由47.47 L/(m2∙h)增加至49.74 L/(m2∙h),吸附率由99.34%減少至25.43%,透過率由89.52%降低至60.00%。隨溫度升高,甘草酸膜通量由45.99 L/(m2∙h)增加至67.39 L/(m2∙h),吸附率約40%、透過率約80%;甘草提取液膜通量由38.94 L/(m2∙h)增加至58.01 L/(m2∙h),吸附率約30%、透過率約68%。隨著質量濃度升高,甘草酸膜通量由48.99 L/(m2∙h)降低至42.51 L/(m2∙h),吸附率由45.25%減少至20.18%,透過率由71.09%降低至60.01%;甘草提取液膜通量由49.56 L/(m2∙h)降低至41.25 L/(m2∙h),吸附率由40.60%減少至13.99%,透過率由73.96%降低至46.65%。其中,pH值、溫度、質量濃度對膜通量影響顯著(P<0.05),pH值、質量濃度顯著影響甘草酸的吸附率、透過率(P<0.05)。相較于甘草酸單體,甘草提取液中甘草酸的透過率、吸附率波動范圍較小,且膜通量相對穩定。對比單體和甘草提取液的SEM物態特征,提取液中形成的多成分締合物的尺寸小于甘草酸膠團,是導致二者超濾分離行為差異的核心機制。結論 通過系統地考察溶液環境對甘草皂苷的超濾分離行為的影響,并結合微觀物態特征分析其影響機制,為中藥復雜溶液體系下皂苷類成分的分離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2024,55(17):5812-58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8
    摘要:
    目的 為了改善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抗乳腺癌療效,以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為載體構建紫杉醇納米粒(PTX/LBP nanoparticles,PTX/LBP NPs)。方法 采用反溶劑沉淀法構建PTX/LBP NPs并與常規載體mPEG2K-PDLLA2K構建的納米粒PTX/mPEG2K-PDLLA2K NPs進行比較,動態光散射法測定其平均粒徑、多分散指數(polydispersity index,PDI)及ζ電位,HPLC法測定其載藥量和包封率,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觀察其外觀形態,同時考察納米粒在不同生理介質中的粒徑變化及在室溫下放置穩定性以及納米粒的體外釋放情況;采用MTT法考察納米粒對4T1細胞的體外毒性,4T1荷瘤小鼠模型考察納米粒的體內抗腫瘤作用。結果 PTX/LBP NPs的粒徑為(217.8±3.2)nm,PDI為0.192±0.039,ζ電位為(−14.6±0.1)mV;載藥量和包封率分別為13.44%和93.53%;PTX/mPEG2K-PDLLA2K NPs的粒徑為(221.5±2.4)nm,PDI為0.219±0.012,ζ電位為(−3.6±0.1)mV,載藥量和包封率分別為13.02%和93.61%;2種納米粒均呈圓球形且在生理鹽水、5%葡萄糖、PBS和血漿中粒徑均無明顯變化,室溫下放置7 d仍穩定;體外釋放結果表明,以LBP為載體制備的紫杉醇納米粒表現出良好的緩釋效果;體外細胞毒性實驗表明,PTX/LBP NPs對4T1細胞的生長抑制作用比同質量濃度PTX/mPEG2K-PDLLA2K NPs的更強[半數抑制濃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0.21 vs 0.30 μg/mL];體內抗腫瘤實驗表明,PTX/LBP NPs對荷瘤小鼠的抗腫瘤效果明顯優于PTX/ mPEG2K-PDLLA2K NPs(抑瘤率:70.16% vs 49.93%,P<0.05),且小鼠體質量、臟器指數無明顯下降。結論 以LBP為載體構建紫杉醇納米給藥系統,與常規載體相比,不僅可以顯著增強紫杉醇的抗腫瘤療效,還能降低紫杉醇治療過程中的毒性,為多糖納米載體的應用提供基礎。
    2024,55(17):5822-58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09
    摘要:
    目的 基于裂區實驗設計優化羊棲菜Sargassum fusiforme的水提工藝參數,得到適用于不同批次的穩健設計空間。方法 提出一種羊棲菜水提新工藝,采用熱水提取除去雜質,煎煮提取獲得較高質量分數的巖藻多糖和海藻酸。以熱水提取溫度、提取時間、液固比、熱水提取次數、煎煮提取次數和藥材批次為考察參數,巖藻多糖產率、巖藻多糖質量分數、海藻酸產率和海藻酸質量分數為提取工藝評價指標,利用Design-Expert 13軟件,裂區實驗設計篩選關鍵工藝參數,通過Monte Carlo算法計算出基于風險的設計空間,優化工藝參數,并進行驗證。結果 優化所得條件為熱水提取次數為2,煎煮提取次數為3,提取溫度在75~90 ℃,液固比在15~21 mL/g,提取時間在22.43~30.00 min。結論 提出的水提新工藝避免使用了乙醇等有機溶劑,綠色環保;優化所得設計空間能夠確保適用于研究范圍內的多批次藥材,有利于獲得更穩健的操作參數范圍。
    2024,55(17):5832-58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測多評法同時測定大活絡丸中16種揮發性成分[檸檬烯、桉油精、異龍腦、龍腦、苯甲酸、乙酸辛酯、5-羥甲基糠醛、丁香酚、肉桂酸、香草醛、甲基丁香酚、廣藿香酮、百秋李醇、α-香附酮、(E)-藁本內酯、麝香酮]的含量。方法 采用HP-5毛細管柱(30 m×0.32 mm×0.25 μm);FID檢測器;程序升溫;進樣口溫度為230 ℃;檢測器溫度為250 ℃;分流比為20∶1;色譜柱體積流量1 mL/min。以龍腦為內參物,建立其與15種揮發性成分的相對校正因子,計算各待測組分的含量,比較外標法和一測多評法這2種方法的差異。結果 一測多評法測得的結果與外標法測得的結果無顯著性差異(RSD<5.0%)。結論 建立大活絡丸中16種揮發性成分的一測多評法,該方法簡便可行,能較好地體現大活絡丸中揮發性成分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可為大活絡丸的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2024,55(17):5841-58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1
    摘要:
    目的 探討左歸降糖解郁方調控小膠質細胞免疫受體分子樣家族成員f(immune receptor molecule-like family member f,CD300f)改善糖尿病并發抑郁癥(diabetes-related depression,DD)海馬突觸微環境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方法 原代分離、培養、純化和鑒定小膠質細胞和海馬神經元,復制模擬DD環境下的海馬突觸微環境損傷體外細胞模型,設置正常組、模型組、CD300f阻斷劑CLM-1組、左歸降糖解郁方含藥血清組和左歸降糖解郁方含藥血清+CLM-1組。采用細胞成像分析觀察小膠質細胞和海馬神經元形態結構;采用ELISA法檢測細胞上清液中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吲哚胺2,3-雙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5-羥色胺(5-hydroxyte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采用CCK-8實驗及活死細胞染色評估海馬神經元活性;采用尼氏染色觀察海馬神經元突觸損傷;采用免疫熒光檢測小膠質細胞中CD300f、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海馬神經元中突觸素(synaptophysin,SYN)、突觸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蛋白表達;采用Western blotting檢測SYN、PSD-95蛋白表達。結果 左歸降糖解郁方能有效改善小膠質細胞和海馬神經元形態結構損傷,抑制細胞上清中神經炎癥因子TNF-α、IL-1β和IDO水平(P<0.05、0.01),促進神經遞質5-HT、DA水平(P<0.01),進而緩解海馬神經元細胞活性及突觸損傷。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左歸降糖解郁方能顯著增加海馬小膠質細胞中CD300f表達(P<0.01),降低TLR4表達(P<0.05),并上調海馬神經元中突觸前膜SYN和突觸后膜PSD-95表達(P<0.01),最終抑制海馬突觸微環境損傷。結論 左歸降糖解郁方能有效改善體外DD狀態下的海馬突觸微環境損傷,其機制可能與上調小膠質細胞CD300f有關。
    2024,55(17):5853-58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2
    摘要:
    目的 通過網絡藥理學、分子對接及實驗驗證探究秦艽Gentiana straminea中環烯醚萜苷抗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機制。方法 通過文獻報道和TCMSP數據收集并通過SwissADME數據庫篩選環烯醚萜苷類成分,Pharmmaper數據庫預測藥物靶點;通過OMIM、GeneCards和TTD等數據庫收集RA相關靶點,并通過Venn分析篩選出環烯醚萜苷抗RA的潛在作用靶點,通過構建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網絡篩選環烯醚萜苷抗RA的核心靶點,通過基因本體(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預測環烯醚萜苷抗RA的作用機制。以核心靶點為受體進行分子對接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篩選出環烯醚萜苷的關鍵成分,通過人風濕關節炎成纖維滑膜細胞(huma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HFLS-RA)進行體外實驗驗證。結果 共收集獲得18個具有類藥性的環烯醚萜苷類成分、300個藥物相關靶點和1 641個RA相關靶點;Venn分析篩選出103個環烯醚萜苷抗RA的潛在作用靶點;PPI網絡分析發現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proto-oncogen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Src,SRC)、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1,MAPK1)、非受體酪氨酸激酶淋巴細胞特異性蛋白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lymphocyte cell-specific protein-tyrosine kinase,LCK)、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員A(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等可能是環烯醚萜苷抗RA的核心靶點;GO和KEGG富集分析結果顯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與環烯醚萜苷抗RA密切相關,環烯醚萜苷還參與調控中性粒細胞活化和脫顆粒等多種生物過程,進而調控機體免疫反應發揮抗RA的作用。分子對接確定了SRC為其中最核心的靶點,龍膽苦苷可能是環烯醚萜苷中的關鍵成分;分子動力學模擬顯示龍膽苦苷與SRC靶點結合緊密,表明其具有通過靶向作用SRC對RA起治療作用的可能性。體外實驗結果證實龍膽苦苷可顯著抑制HFLS-RA增殖(P<0.01、0.001),降低上清液中炎癥因子水平(P<0.001),抑制PI3K/Akt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的激活(P<0.05、0.01、0.001)。結論 環烯醚萜苷是秦艽發揮藥理作用的主要成分,其中龍膽苦苷為環烯醚萜苷抗RA的關鍵成分,可以通過抑制HFLS-RA增殖,降低炎癥反應,調控PI3K/Akt和NF-κB信號通路進而發揮抗RA作用。
    2024,55(17):5867-58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3
    摘要:
    目的 研究獨活醇提物對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致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及作用機制。方法 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水飛薊賓(63 mg/kg)組和獨活醇提物低、中、高劑量(50、150、300 mg/kg)組,每組10只。連續給藥1周,于末次給藥2 h后ip 0.2% CCl4溶液致小鼠急性肝損傷,24 h后收集血清和肝臟組織。采用試劑盒檢測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過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采用試劑盒檢測肝組織中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IL-1β水平;采用蘇木素-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觀察肝組織病理變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檢測肝組織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磷酸化κB抑制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kappa B inhibitor protein kinase,p-IKK)、磷酸化IκB-α抑制蛋白(phosphorylated kappa B alpha kinase,p-IκBα)、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 p65,p-p65)、TNF-α、核因子E2相關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factor 2-related factor,Nrf2)和血紅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表達。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小鼠血清中AST、ALT活性顯著升高(P<0.001),GSH水平和SOD活性顯著下降(P<0.01),肝組織TNF-α、IL-6、IL-1β水平顯著升高(P<0.001),肝組織中Nrf2/HO-1和TLR4/MyD88/NF-κB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顯著上調(P<0.05、0.01)。與模型組比較,獨活醇提物組小鼠肝組織病理損傷明顯改善,血清中AST、ALT活性顯著降低(P<0.01),GSH水平和SOD活性均顯著升高(P<0.01、0.001),肝組織TNF-α、IL-6、IL-1β水平顯著降低(P<0.01、0.001),肝組織中Nrf2/HO-1和TLR4/MyD88/NF-κB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顯著下調(P<0.05、0.01)。結論 獨活醇提物對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為通過激活Nrf2/HO-1信號通路抗氧化損傷,同時調控TLR4/MyD88/NF-κB信號通路減輕炎癥反應,從而發揮其保肝作用。
    2024,55(17):5875-58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4
    摘要:
    目的 基于網絡藥理學和實驗驗證探究青龍白虎湯改善急性咽炎的作用機制。方法 通過網絡藥理學預測青龍白虎湯改善急性咽炎的生物調控過程和信號通路,構建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網絡和“成分-通路”網絡。建立氨水誘導的急性咽炎大鼠模型,給予青龍白虎湯干預后,測定大鼠體質量、咽喉組織指數和肺指數;采用蘇木素-伊紅(HE)染色觀察咽喉組織病理變化;采用試劑盒檢測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以及血清和咽喉組織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檢測咽喉組織中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核因子E2相關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紅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結果 共獲得青龍白虎湯中26個活性成分,86個活性成分與疾病的交集靶點,其中核心靶點34個。網絡藥理學分析結果顯示,青龍白虎湯可以調節TNF-α、IL-1β、IL-6等核心靶點,調節抗氧化等生物過程,調控NF-κB信號通路,從而治療急性咽炎。體內實驗結果顯示,青龍白虎湯能夠改善急性咽炎大鼠咽部組織損傷,顯著抑制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P<0.05、0.01、0.001),調控血清和咽喉組織中的氧化應激水平(P<0.05、0.01、0.001),顯著下調TLR4/NF-κB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P<0.05、0.01、0.001),顯著上調Nrf2/HO-1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P<0.05、0.001)。結論 青龍白虎湯能夠通過抑制TLR4/NF-κB信號通路并激活Nrf2/HO-1信號通路,抑制炎癥反應,調控氧化應激,從而改善急性咽炎。
    2024,55(17):5887-58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5
    摘要:
    目的 探討對葉百部堿抗卵巢癌的作用機制。方法 以人卵巢癌SKOV3細胞為研究對象,設置對照組、順鉑(15 μg/mL)組和對葉百部堿(50、75、100 μg/mL)組。采用MTT法檢測對葉百部堿對細胞活力的影響;光學顯微鏡觀察藥物干預后細胞形態;EdU實驗檢測對葉百部堿對細胞增殖活性的影響;克隆形成實驗檢測細胞克隆能力;劃痕實驗和Transwell實驗觀察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Hoechst 33258核染色觀察細胞凋亡形態;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和周期分布情況;Western blotting檢測B細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關聯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細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骨髓細胞瘤病毒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c-myc)蛋白、β-連環蛋白(β-catenin)、E-鈣黏蛋白(E-cadherin)、N-鈣黏蛋白(N-cadherin)表達。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對葉百部堿對SKOV3細胞具有顯著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對葉百部堿能改變細胞形態,細胞出現凋亡跡象;對葉百部堿顯著抑制細胞克隆形成及遷移、侵襲能力(P<0.01);對葉百部堿組細胞熒光強度增強,細胞核固縮破裂,細胞凋亡率顯著升高(P<0.01),G0/G1期和G2/M期細胞比例顯著降低(P<0.01),S期細胞比例顯著升高(P<0.01);對葉百部堿組Bax/Bcl-2、E-cadherin蛋白表達顯著上調(P<0.01),Cyclin D1、c-myc、β-catenin、N-cadherin蛋白表達顯著下調(P<0.05、0.01)。結論 對葉百部堿通過下調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及上調Bax/Bcl-2的表達,促進SKOV3細胞凋亡,抑制其增殖、遷移與侵襲,并將細胞阻滯在S期,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
    2024,55(17):5898-59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6
    摘要:
    目的 明確王不留行逆轉人前列腺癌C4-2細胞激素非依賴性生長的單體成分,探究王不留行抑制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發生發展的作用機制。方法 采用CCK-8法檢測王不留行單體成分對C4-2細胞增殖的影響;采用CCK-8法聯合Annexin V-APC法檢測王不留行單體成分對C4-2細胞雄激素非依賴性生長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檢測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和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蛋白表達;過表達AR后,采用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AR的轉錄活性。結果 王不留行環肽B對C4-2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為顯著。在有雄激素的條件下,王不留行環肽B對C4-2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和對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較弱;王不留行環肽B組p-PI3K、p-Akt蛋白表達水平降低。過表達AR后,與對照組比較,雙氫睪酮組AR蛋白表達水平和相對熒光素酶活力顯著升高(P<0.05),王不留行環肽B組AR表達水平和相對熒光素酶活力顯著降低(P<0.05);與雙氫睪酮組比較,雙氫睪酮+王不留行環肽B組AR蛋白表達水平和相對熒光素酶活力顯著降低(P<0.05)。結論 王不留行環肽B能明顯抑制C4-2細胞增殖,具有逆轉C4-2細胞激素非依賴性生長的作用,可以通過AR以及PI3K/Akt信號通路發揮抑制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發生發展的作用。
    2024,55(17):5905-59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7
    摘要:
    目的 比較肉蓯蓉Cistanches Herba酒燉前后化學成分及藥效的變化,闡明其酒燉的炮制原理。方法 運用液質聯用技術鑒別肉蓯蓉酒燉前后的化學成分種類,結合多元統計分析尋找酒燉前后的差異成分,并通過腎陽虛大鼠模型評價肉蓯蓉與酒肉蓯蓉的藥效差異。結果 從肉蓯蓉樣品中共鑒定出45個化學成分;肉蓯蓉生品與酒燉品的主要差異性化合物為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和管花苷B;酒肉蓯蓉提取物對腎陽虛大鼠模型的改善效果優于生肉蓯蓉。結論 肉蓯蓉經過酒燉后成分發生變化,對大鼠腎陽虛癥狀緩解作用增強,推測差異成分為肉蓯蓉炮制后補腎助陽作用增強的有效成分。
    2024,55(17):5915-59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8
    摘要:
    目的 探究痹祺膠囊聯合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臨床療效。方法 研究納入了2021年10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4例符合標準的KOA患者,通過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采用針刀治療,而治療組則采用痹祺膠囊與針刀聯合治療。比較兩組KOA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疼痛程度[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以及膝關節活動度(包括屈伸度和內外旋角)等指標變化,并統計兩組的總有效率和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治療后兩組KOA患者WOMAC、VAS、ADL評分以及膝關節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改善,且治療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到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875%(P<0.05)。在總不良反應率方面,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1例,對照組出現暈針1例,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結論 痹祺膠囊聯合針刀治療KOA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KOA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關節活動度,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024,55(17):5921-59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19
    摘要:
    目的 采用兩樣本、雙向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索與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存在因果關聯的腸道菌群及潛在機制,并預測對其具有調控作用的中藥,探析“腸-肺軸”生物學基礎并提供IPF中醫藥治療方案。方法 利用MiBioGen和芬蘭數據庫獲取腸道菌群和IPF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數據。以逆方差加權法為主要方法揭示腸道菌群與IPF的雙向因果關聯。采用Cochrane’s Q檢驗、留一法、MR-Egger-intercept和MR多效性殘差及異質性檢測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 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進行異質性檢驗、敏感性分析、水平多效性和離群值檢驗等質量控制。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臨近基因進行蛋白質-蛋白質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以篩選核心基因,對核心基因進行功能富集分析以探索腸道菌群介導IPF發生的潛在機制。使用比較毒理基因組學數據庫(the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和Coremine數據庫預測對核心基因具有潛在調控作用的化學成分與中藥。統計預測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及功效。采用分子復合物檢測模塊(molecular complex detection,MCODE)對預測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并篩選核心中藥,分子對接驗證核心基因與中藥成分的結合能力。結果 正向MR分析發現牙孢桿菌綱(Bacilli)、厚壁菌綱(Negativicutes)、伯克霍爾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Family XIII、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甲烷短桿菌屬Methanobrevibacter和芬氏另枝菌Alistipes finegoldii腸道菌群與IPF呈正相關,艾森伯格氏菌屬Eisenbergiella與IPF呈負相關。SNPs間無異質性、水平多效性和離群值,且敏感性良好。反向MR分析提示上述菌群與IPF不存在雙向因果關聯。獲得了156個SNPs臨近基因,通過PPI篩選前50個基因作為核心基因。核心基因主要富集在細胞衰老、鼠肉瘤(rat sarcoma,Ras)、磷脂酰肌醇-3-羥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通路。通過CTD數據庫獲取到以槲皮素、山柰酚和脂多糖為代表的236個化學成分,基于化學成分使用Coremine數據庫預測得到566味中藥,四氣以寒、溫、平為主,五味以苦、甘、辛為主,歸經以肝、肺經為主,脾、胃、腎經次之,功效以清熱、補虛為主,兼以理氣、活血、化痰止咳平喘等。MCODE將人參、生姜、姜黃、郁金確定為關鍵中藥,分子對接顯示上述中藥成分與核心基因具有良好結合效能。結論 基于MR發現8種腸道菌群與IPF存在因果關聯,其機制可能與細胞衰老、Ras、PI3K/Akt等通路異常相關。預測中藥主要體現益氣、理氣、化痰、活血及解毒等治法。豐富了“腸-肺軸”生物學基礎,深化了IPF的病因學認識,并為中醫藥調控腸道菌群防治IPF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4,55(17):5938-59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0
    摘要:
    目的 基于網狀Meta分析系統評價不同中藥注射液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時間限定為建庫至2024年1月31日,運用Review Manager 5.3、Stata 15進行數據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52項RCTs,涉及17種中藥注射液,共計3 400例患者,其中試驗組1 728例,對照組1 672例。網狀Meta分析顯示:①提高臨床有效率方面,累積排序曲線下面積(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排名前3的干預措施為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血必凈注射液+西醫常規、苦參堿注射液+西醫常規;②增加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預措施為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西醫常規、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炎琥寧注射液+西醫常規;③提高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預措施為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西醫常規、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苦參堿注射液+西醫常規;④提高一氧化碳彌散量百分比(percentage of diffused carbon monoxide,DLCO%)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預措施為參芎葡萄糖注射液+西醫常規、川芎嗪注射液+西醫常規、紅景天注射液+西醫常規;⑤提高動脈氧分壓(PaO2)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預措施為紅花黃色素氯化鈉注射液+西醫常規、紅景天注射液+西醫常規、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⑥提高6 min步行試驗(6 min walking test,6MWT)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預措施為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痰熱清注射液+西醫常規、參麥注射液+西醫常規;⑦降低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方面,SUCRA排名前2的干預措施為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西醫常規;⑧降低層黏連蛋白(laminin,LN)方面,SUCRA排名前2的干預措施為丹紅注射液+西醫常規、川芎嗪注射液+西醫常規。結論 中藥注射液聯合西醫常規治療能夠提高臨床有效率,改善肺功能及動脈血氣水平,提高運動耐量,改善肺纖維化。受納入研究的研究質量限制,仍需要更多的大樣本、多中心、高質量的RCT加以驗證。
    2024,55(17):5952-59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1
    摘要:
    目的 探析人參Panax ginseng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為人參的研究進展做全面概述,幫助迅速把握其研究內涵和研究方向并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見解。方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200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收錄的中英文人參相關文獻,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分別對已發表的中英文文獻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繪制成圖譜,并進行共現、聚類和時間線可視化分析。結果 共納入文獻18 833篇,其中中文文獻10 373篇,英文文獻8 460篇。近20年人參的中、英文發文量均呈現階段性變化趨勢,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態態勢。中、英文文獻發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別是張連學和Yang Deok-Chun;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分別為中國吉林農業大學和韓國慶熙大學;中國是英文文獻發文量最多的國家,且與其他國家保持廣泛的聯系。結論 人參研究當前主要集中在其化學成分分析、臨床應用、藥理作用、藥物栽培等方面,并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人參抗衰老、抗腫瘤機制與糖尿病的防治是現階段研究熱點,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持續受到關注。同時,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人參功效的現代科學解釋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2024,55(17):5964-5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2
    摘要:
    目的 基于中藥的化學元素含量,通過不同分析方法獲得中藥藥性的分類準確率,并對不同方法的分類準確率進行比較。方法 從《中藥理論量化與應用研究》中獲得目標中藥,采用Excel對目標中藥的化學元素數據進行提取,基于IBM SPSS Statistics 26軟件對單個中藥藥性和化學元素進行2個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元素作為自變量,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決策樹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方法對因變量(藥性)進行分類預測。運用此類算法得到中藥藥性的相關變量、分類準確率及模型函數系數,并比較不同方法的分類效果。結果 建立了含有105味中藥、42種化學元素的初步元素數據庫,對中藥藥性進行統計,獲得四氣、五味、歸經的藥性變量。通過非參數檢驗得到藥性的相關因素,寒性的相關因素有Be、Sr、Ca、La;苦味的相關因素是Mn、Ni、K、Ca、V、Si、Co、Zn;脾經的相關因素有Ni、Bi、Co、Be、Eu、Ce、Nd、V、Pr、Sm、La、Dy。幾種算法對寒性、苦味、脾經的分類預測準確率: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分別是87.6%、91.4%、81.4%;決策樹模型訓練集分別為77.8%、87.7%、78.1%,檢驗集分別為69.7%、65.0%、62.5%;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訓練集分別為74.1%、73.7%、74.0%,檢驗集分別為54.5%、72.4%、67.9%。結論 基于單因素分析獲得藥性的相關因素,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決策樹、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揭示了中藥藥性與化學元素間存在一定聯系。從分類準確率來看,決策樹與神經網絡訓練集的準確率均高于檢驗集。決策樹訓練集、檢驗集平均分類準確率均高于神經網絡。二元Logistic回歸分類的準確率雖高于神經網絡和決策樹,但二元Logistic回歸沒有區分訓練集和檢驗集。
    2024,55(17):5972-59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3
    摘要:
    目的 研究角蒿屬Incarvillea Juss.藥用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征、變異程度及系統發育關系,為角蒿屬物種分子鑒定、系統發育及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等研究提供參考。方法 以5種角蒿屬藥用植物為研究對象,通過高通量測序獲取密生波羅花葉綠體基因組,并結合同屬4種藥用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比較5種角蒿屬藥用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之間的結構特征及變異程度,同時以凌霄為外類群分析了角蒿屬的系統發育關系。結果 5種角蒿屬藥用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為典型的四分體結構,均包含一個大單拷貝區、一個小單拷貝區及2個反向重復區。密生波羅花Incarvillea compacta的葉綠體基因組序列長度為150 144 bp,GC含量為40%,共注釋到基因119個,其中76個蛋白質編碼基因、35個轉運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8個核糖體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重復序列分析發現兩頭毛I. arguta葉綠體基因組重復序列數量最少,且只有兩頭毛同時含有4種類型的重復序列,其余4種藥用植物的重復序列總數及重復類型相同。密生波羅花有44個簡單重復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且以單核苷酸(A/T)重復為主。葉綠體基因組比較分析發現角蒿屬內5種藥用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中非編碼區比基因編碼區的變異程度大,黃波羅花I. lutea與其他4種藥用植物相比,具有較高的序列變異,而兩頭毛在進化上最為保守,同時發現藏波羅花I. younghusbandii和密生波羅花的序列相似性較高;共線性結果表明,角蒿I. sinensis、密生波羅花及藏波羅花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基因重排。選擇壓力分析結果表明在角蒿屬5種藥用植物中rps2rps7psbN蛋白編碼基因均受到正選擇。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密生波羅花與藏波羅花親緣關系最近,與兩頭毛的親緣關系最遠。結論 5種角蒿屬植物在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征方面較為保守,但其變異程度存在差異。其中,兩頭毛的變異程度最低,進化上最保守。就親緣關系而言,密生波羅花和藏波羅花的親緣關系最近。基于葉綠體基因組構建的系統發育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角蒿屬物種的系統發育關系。
    2024,55(17):5982-59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4
    摘要:
    目的 調研市售菟絲子Cuscutae Semen混雜情況,為菟絲子藥材質量的提升和安全應用提供依據。方法 收集市售菟絲子25份,對樣品進行ITS2基因擴增并雙向測序,利用HMMer注釋方法獲得ITS2序列,使用MEGA6.0進行遺傳距離計算并構建鄰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統發育樹;運用DNAsp5.0進行功能域檢測和單倍型分析;比較菟絲子及雜質的二級結構差異;用R語言將所得序列轉換成彩色條形碼圖片及二維碼。結果 通過序列分析、遺傳距離分析、構建系統發育樹、二級結構分析、功能域分析及單倍型分析可將菟絲子藥材中不同科屬及同一屬的雜質準確區分;成功檢測出25份菟絲子中分別含有藜種子、綠穗莧種子、蟲實種子、鐵莧菜種子、稗子、酸模葉蓼種子、大豆碎粒等1種或多種雜質。結論 首次調研了市售菟絲子的混雜情況,表明其混雜種類多,且部分混雜種子有毒,為菟絲子相關標準制定提供了依據。此外,ITS2序列可準確鑒定菟絲子及其混偽品,為微小種子類藥材鑒別提供了理論依據;與二維碼技術結合可實現菟絲子監管的標準化和信息化。
    2024,55(17):5991-59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5
    摘要:
    目的 開發SSR分子標記,分析不同產地瓜蔞Trichosanthis Fructus藥材的遺傳結構和進化及不同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方法 提取瓜蔞RNA,反轉錄獲得cDNA,PCR富集得到cDNA文庫,經高通量測序,組裝后,獲得高質量Unigene后,用MISA(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鑒定簡單重復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設計兩端引物,從中選取64對引物對13個來源于3個地理居群的瓜蔞資源進行群體結構和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 所開發的SSR標記具有良好的功效,在選用的整個群體中,其多態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觀察等位基因數(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數(number of effective alleles,Ne)、香農信息指數(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和Nei遺傳距離(Nei genetic distance,GD)依次為0.758 7、3.531 2、2.588 3、1.000 6和0.559 2,3個自然群體之間,合肥和潛山自然群體的遺傳相似性高,達到0.941 7,與其他野生資源之間存在較大的遺傳差異。經聚類分析,將13個品種資源分成2個亞群,其中2個長萼瓜蔞資源單獨組成1個亞群,其余11個雙邊瓜蔞Trichosanthes rosthornii資源被分為另外1個亞群,而雙邊瓜蔞又被分為2個亞群,并且4個合肥育成品種分別在不同的亞群中,表明合肥育成品種來源較豐富。其他地區瓜蔞種質資源與安徽原產地瓜蔞遺傳差異較大,能夠為安徽瓜蔞育種拓寬種質資源基礎。
    2024,55(17):5999-60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6
    摘要:
    目的 采用指紋圖譜結合化學模式識別評價不同產地香附Cyperus rotundus及其炮制品的質量并進行化學成分含量測定。方法 采用Venusil C18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甲醇-0.1%磷酸水溶液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結合聚類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進行評價。對樣品中5-羥甲基糠醛(5-HMF)、對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香附烯酮、α-香附酮6個成分進行定量分析。結果 建立不同產地香附、醋香附、酒香附、四制香附的高效液相指紋圖譜,60批樣品共標定17個共有峰,指認出6個成分,3號峰為5-HMF,7號峰為對香豆酸,8號峰為阿魏酸,14號峰為木犀草素,19號峰為香附烯酮,21號峰為α-香附酮。PCA分析結果、OPLS-DA分析結果與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香附、醋炙香附、醋煮香附、醋蒸香附、醋煮蒸香附存在一定差異。以VIP>1為標準篩選貢獻較大的差異性成分,篩選出6、5、7(對香豆酸)、15、14(木犀草素)、8、1號峰為差異標志物,提示在香附及其炮制品質量分析中應重點關注以上成分,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不同產地香附及其炮制品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結論 建立的香附HPLC指紋圖譜操作簡便、結果可靠,5-HMF、對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香附烯酮、α-香附酮可以作為香附質量評價的指標性成分。
    2024,55(17):6009-60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7
    摘要:
    目的 建立斷血流的HPLC指紋圖譜與含量測定方法,結合化學計量學分析斷血流的質量。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5批斷血流藥材的指紋圖譜,通過對照品比對,指認共有峰,并測定其中4種有效成分(木犀草苷、橙皮苷、槲皮素、醉魚草皂苷IVb)的含量,使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12版)》、IBM SPSS Statistics 23和Simca軟件進行相似度評價、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對不同產地斷血流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 建立的15批斷血流指紋圖譜共匹配出21個共有峰,通過與對照品比對,指認出木犀草苷、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槲皮素、醉魚草皂苷IVb 6個色譜峰,指紋圖譜相似度為0.660~1.000;15批次斷血流藥材中木犀草苷、橙皮苷、槲皮素、醉魚草皂苷IVb的質量分數分別為0.202 9~2.772 8、4.719 0~16.957 0、0.252 0~1.045 3、0.022 8~0.170 8mg/g;CA分析將樣品分為3類;PCA提取出1個主成分;OPLS-DA分析確定木犀草苷、槲皮素2個差異標志物。結論 建立的斷血流HPLC指紋圖譜與含量測定并結合化學計量學分析方法穩定可靠,可用于斷血流藥材的質量評價。
    2024,55(17):6016-6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8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有效治療NAFLD已被當代醫學列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中藥多糖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大量臨床前研究證實,中藥多糖可在多個相互關聯的水平上干擾NAFLD的發生發展,如改善脂質代謝與胰島素抵抗、調控氧化應激、緩解免疫炎癥反應和調節腸道菌群等,從而顯示出作為新型抗NAFLD藥物的巨大潛力。通過總結中藥多糖對NAFLD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機制,為中藥多糖在植物醫學和現代藥物的應用提供依據,為促進中藥多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NAFLD的新藥研發提供參考。
    2024,55(17):6026-60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29
    摘要:
    三七Panax notoginseng是傳統的活血化瘀藥,療效俱佳,應用廣泛。但傳統的三七品質評價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而“辨狀論質”是歷代醫藥學家實踐經驗的成果與智慧結晶,在三七質量評價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查閱本草書籍和相關文獻資料,對三七“辨狀論質”理論的歷史沿革、三七狀-質相關性分析的現代研究及其品質成因進行綜述,并對三七“辨狀論質”的未來應用進行展望,建議后續應充分利用生物藥效評價等技術,加強三七整體性狀和化學成分的關聯分析,建立三七“性狀-成分-藥效”相關聯的新模式和“性狀-質量標志物-生物效應”的模式,為建立科學的三七質量評價方法提供參考。
    2024,55(17):6040-60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30
    摘要:
    近年來,受生活微環境及復雜因素的影響,肺部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常見的化學藥由于不良反應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藥物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莪術Curcumae Rhizoma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莪術在抗腫瘤、抗病毒、抗炎、抗血栓等方面具有藥理活性。其活性成分在治療病毒性肺炎、急性肺損傷、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癌等肺部疾病療效突出。通過總結近年來國內外文獻發現,莪術活性成分可通過多機制、多靶點防治肺部疾病,通過對莪術防治肺部疾病的作用機制進行總結,為后續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思路。
    2024,55(17):6051-60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31
    摘要:
    瑤藥及其方劑是瑤族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民族醫藥體系,具有獨特的理論基礎與顯著的臨床療效,近年來瑤藥的相關研究備受廣泛關注。通過檢索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對瑤藥傳統理論與方劑配伍原則,如“五性八味”“風打功能”“虎牛鉆風分類”“風打配伍”“動物配伍”等進行闡述,并對虎、牛、鉆、風4類104味瑤醫老班藥的主要成分與藥理作用及瑤藥方劑的臨床與藥理研究進行系統梳理,為瑤醫藥的傳承發展與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據與參考。
    2024,55(17):6069-60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32
    摘要:
    淫羊藿素是中國傳統中藥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的單體有效成分。其結構含有稠合苯并吡喃環骨架,是一種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異戊二烯類黃酮衍生物。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淫羊藿素在多個生物醫學領域表現出顯著的藥理作用,包括抗腫瘤、抗炎、免疫調節、抗肝纖維化和抗骨質疏松等,顯示了其作為新型治療劑的潛力,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基于近年來國內外淫羊藿素的研究現狀,對其主要藥理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淫羊藿素的臨床應用以及新藥研發提供參考。
    2024,55(17):6078-60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33
    摘要:
    隨著中醫藥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陜西省也將中藥醫藥產業列為支柱產業,并提出在2020—2030年全省中藥全產業鏈千億元總產值的發展目標。通過選取陜西中藥材產業代表性區域品牌“秦藥”的品牌建設為研究對象,對其品牌的發展現狀、問題及阻礙因素進行優勢-弱點-機會-威脅(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WOT)分析,提出“秦藥”品牌建設與發展的對策建議,從種植、采收、加工、品控、營銷、宣傳等多環節搭建競爭力培育機制,有針對性地制定品牌優化路徑,從而創新陜西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水平,實現千億產值目標。同時以黃精為例,對近20年專利分析,提出以科研創新帶動產業發展,打造省域特色鮮明的強勢中藥材區域品牌。
    2024,55(17):6089-61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7.034
    摘要:
    目的 分析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urum的現代研究熱點和炮制歷史沿革,總結何首烏的化學成分現代藥理毒理研究,為國內何首烏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提供參考。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萬方及維普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時間限定為1994年1月1日—2023年11月1日,共納入2 395篇符合標準的文獻,以及通過查詢歷代中醫藥相關書籍以及近年來對于何首烏的研究成果與發表的文獻,對年發文量,國家(地區)、機構、關鍵詞時序圖聚類、突現詞進行分析。結果 何首烏研究中文文獻發文量較多,平緩,英文文獻發文量快速增長,中文和英文文獻對于何首烏研究的熱度大體相同。中國、美國和韓國是發文量最多的國家,兩者主要的研究機構集中于中醫藥大學。兩者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方面,其中以何首烏的肝損傷或肝毒性研究最多。結論 何首烏的肝毒性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何首烏的抗阿茨海默癥、調血脂、免疫調節、調節胰島素抵抗、抗炎和抗腫瘤等藥理作用的研究不能擱置,同時炮制是歷代何首烏減毒的關鍵因素,可能成為何首烏擺脫其肝毒性詬病的突破口和新方向。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2013,44(2):199-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2.016
    [摘要] (4049) [HTML] (0) [PDF 10.64 M] (37433)
    摘要:
    目的 觀察雷公藤甲素脂質體透皮制劑對II型膠原誘發的關節炎(CIA)的影響及不良反應。方法 制備CIA小鼠模型。造模后小鼠隨機分為模型組、雷公藤片劑對照組、雷公藤甲素脂質體透皮制劑(簡稱透皮制劑)高、中、低劑量(200、100、50 mg/kg)組。免疫組化法計數滑膜血管翳數目;檢測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觀察小鼠心、肝、腎、胃病理組織學改變。結果 與模型組比較,透皮制劑高劑量組和雷公藤片劑組滑膜增生血管翳數量顯著減少(P<0.01)。與模型組比較,雷公藤片劑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顯著升高(P<0.01);透皮制劑高、中、低劑量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較雷公藤片劑組顯著降低(P<0.01)。雷公藤片劑組小鼠顯示明顯的心、肝、腎、胃細胞及組織損傷;透皮制劑高劑量組小鼠心、肝、腎、胃均未發現明顯的病理改變。結論 雷公藤甲素脂質體透皮制劑高劑量和雷公藤片劑均具有抗CIA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質體透皮制劑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與口服給藥的作用相當,且明顯減少大劑量口服給藥所產生的不良反應。
    2014,45(), DOI:
    [摘要] (6407) [HTML] (0) [PDF 55.67 M] (31527)
    摘要:
    目的 對連接黑三棱初生代謝及次生代謝途徑的關鍵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進行基因全長的克隆和生物學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總RNA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術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長,并通過DNAMAN軟件和ExPASy在線分析等方法對其生物信息學進行分析。結果 獲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長cDNA,GenBank注冊號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長為2 413 bp,包含一個2 151 bp的開放閱讀框架,編碼716個氨基酸的蛋白。預測該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98×105,等電點為4.84,無信號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結論 首次克隆并獲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長cDNA,為黑三棱藥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徑的闡明和改善中藥材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2014,45(), DOI:
    [摘要] (6218) [HTML] (0) [PDF 42.99 M] (30104)
    摘要:
    目的 分離珍稀瀕危藥用植物鐵皮石斛咖啡酰輔酶A氧甲基轉移酶(caffeoyl Co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基因(DoOMT)并進行生物信息學和表達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術獲基因cDNA全長;利用生物信息學軟件預測蛋白的理化性質、結構域和三維建模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別進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對和進化關系分析;借助實時定量PCR檢測基因表達模式。結果 分離到DoOMT(GenBank注冊號KF876839),cDNA全長1 005 bp,編碼一條由239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相對分子質量為2.708×104,等電點5.03;DoOMT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號肽,具有氧甲基轉移酶family 3、甲基轉移酶的保守結構域(13~238、31~238)和8個保守基序;DoOMT與植物CCoAOMTs蛋白一致性為49.4%~78.7%,所在分支隸屬于CCoAOMTs分子進化的1b類群,與單子葉植物香草親緣關系最近;DoOMT基因轉錄本在石斛根、莖、葉器官中為組成型表達,莖中相對表達量較高,為葉中的4.562倍,根和葉中無顯著差異。結論 鐵皮石斛咖啡酰輔酶A氧甲基轉移酶基因DoOMT的分子特征為進一步研究其在鐵皮石斛次生代謝和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礎。
    2013,44(), DOI:
    [摘要] (6576) [HTML] (0) [PDF 889.03 K] (28498)
    摘要:
    摘 要:目的 對24份不同產地石斛屬樣品的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進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和非加權平均距離法(UPGMA)對24份石斛屬樣品進行遺傳多樣性和聚類分析。結果 從100條ISSR引物中共篩選出6條多態性穩定、清晰的引物, 24份石斛樣品共擴增出847個DNA片段,平均每個引物擴增出141個DNA片段,其多態性為100%。結論 24份不同產地石斛樣品被劃分為6個類群,遺傳多樣性非常豐富。
    2014,45(), DOI:
    [摘要] (7232) [HTML] (0) [PDF 1.06 M] (27995)
    摘要: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內細菌的多樣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分離根腐病三七根內的細菌,經細菌通用引物27F/1492R擴增16S rDNA后,分別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內切酶對擴增產物進行酶切,結合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測序技術,對分離自根腐病三七根內的細菌進行初步鑒定。結果 根腐病三七根內的細菌分屬于8個類群,依占總菌數的比例分別是芽孢桿菌屬Bacillus 22.47%、無色桿菌屬Achromobacter 5.62%、寡養單胞菌屬Stenotrophomonas 5.62%、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桿菌屬Sphingobacterium 1.12%、蒼白桿菌屬Ochrobactrum 1.12%、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1.12%及腸桿菌科的一些屬58.43%。結論 泛菌屬和芽孢桿菌屬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兩大優勢細菌類群。
    2013,44(7):829-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7.011
    [摘要] (2717) [HTML] (0) [PDF 530.11 K] (27398)
    摘要:
    目的 探討全國范圍內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物質基礎的差異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串聯質譜(UPLC-QTOF-MS)對16批樣品進行測定對采集的數據以保留時間和質荷比作為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PCA)。結果 通過PCA發現不同企業生產的樣品自身差異較小相互之間差異較大;通過載荷圖分析篩選出對分組影響比較大的7種標記物。結論 全國范圍內不同廠家生產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不僅顏色差異較大其內在的物質基礎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黃酮類和有機酸類成分的量上。
    2014,45(), DOI:
    [摘要] (5960) [HTML] (0) [PDF 6.75 M] (27072)
    摘要:
    目的 為旋覆花屬8種藥用植物的分子鑒定提供依據。方法 本研究對4種旋覆花屬藥用植物的8個樣本ITS2序列進行PCR擴增和測序,同時從GenBank下載13個樣本。用MEGA5.0計算其種間、種內的K2P距離,各序列變異位點并進行聚類分析。結果 旋覆花屬8種藥用植物ITS2的長度為210~212 bp,變異位點為60個;旋覆花藥材2種不同來源藥用植物有3個變異位點,與其他同屬6種植物有13~43個變異位點;構建的系統發育樹顯示旋覆花藥材的不同基原樣本各聚為一支,能很好與其他6種植物區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歐亞旋覆花I. britannica、總狀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4個物種的遺傳距離值遠小于與羊耳菊I. cappa、赤莖羊耳菊I. rubricaulis、顯脈旋覆花I. nervosa、澤蘭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個物種的遺傳距離值。結論 ITS2序列能夠為旋覆花屬8種藥用植物的鑒定和Flora of China對羊耳菊、赤莖羊耳菊、顯脈旋覆花、澤蘭羊耳菊分類修訂提供一定的分子證據。
    2013,44(), DOI:
    [摘要] (6030) [HTML] (0) [PDF 813.12 K] (26106)
    摘要:
    摘 要:目的 獲得白花丹參丙酮酸脫羧酶全長基因,分析該基因在白花丹參不同組織部位,以及缺氧脅迫處理后的該基因表達差異。方法 利用cDNA文庫篩選獲得丙酮酸脫羧酶SmPDC基因全長,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參不同部位的表達情況,及缺氧處理條件下的表達情況。結果 獲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個核苷酸組成,編碼605個氨基酸,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約6.485×104,等電點pI 5.49;半定量RT-PCR檢測,該基因在丹參的根中表達量最高,其次是莖和葉;缺氧脅迫處理會誘導該基因的表達,隨脅迫時間延長表達量逐漸增加。結論 白花丹參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員,其功能與植物耐缺氧代謝途徑有關。
    2013,44(), DOI:
    [摘要] (5820) [HTML] (0) [PDF 388.67 K] (25458)
    摘要:
    摘 要:目的 在不同海拔進行當歸Angelica sinensis生態適應性實驗,探索影響當歸阿魏酸積累的關鍵因子。方法 通過田間實驗測定當歸阿魏酸量的變化和生理生化指標、光合參數、生態因子。結果 當歸根中阿魏酸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處理比海拔2 360 m處理高14.5%,差異顯著(P<0.05)。分析影響當歸阿魏酸積累的關鍵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溫度(r=?0.799 1)是關鍵生態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關鍵生理生化因子,濕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輻射(r=0.946 7)是關鍵光合參數因子。結論 適當升高種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濕度,降低溫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當歸中阿魏酸的轉化積累。
    2014,45(), DOI:
    [摘要] (5056) [HTML] (0) [PDF 1.26 M] (25358)
    摘要:
    目的 分析14種山藥種質ITS序列,為山藥種質資源分子鑒別和進化關系研究提供依據。方法 PCR克隆擴增ITS序列并進行雙向測序,Clustal X(v1.83)軟件進行序列比對,Mega(v4.1)計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遺傳距離,并構建鄰接樹(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和最大簡約樹(Maximum parsimony tree,MP Tree)。結果 14種山藥種質ITS序列全長為558~594 bp,其中ITS1長度為141~165 bp,ITS2長度為146~158 bp;ITS序列存在大量的轉換、顛換,轉化/顛換比率為5.347,ITS1和ITS2序列均顯示102個變異位點;14種山藥種質K2-P遺傳距離為0~0.517 2;薯蕷Dioscorea opposita、褐苞薯蕷Dioscorea persimilis、日本薯蕷Dioscore japonica關系親密,組成單一支系;參薯Dioscorea alata與山薯Dioscorea fordii關系親密,聚為另一分支,并位于發育樹基部。結論 ITS序列系統樹為澄清山藥類資源進化關系奠定了基礎,序列中豐富的變異位點為多基原山藥鑒別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4,45(), DOI:
    [摘要] (6048) [HTML] (0) [PDF 3.60 M] (23964)
    摘要:
    目的 建立測定金銀花藥材中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咖啡酸、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B、異綠原酸C、斷氧化馬錢子苷8種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譜柱為Luna 5 μ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脫,0~20 min,12%~30% A;20~60 min,30%~50% A,體積流量1.0 mL/min;檢測波長237、324 nm,柱溫30 ℃。結果 8種成分均達到基線分離,各成分均有較寬的線性范圍和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 9);回收率在98.72%~102.50%。結論 本方法準確靈敏、重復性好,能較全面地評價金銀花藥材的質量。
    2014,45(), DOI:
    [摘要] (4650) [HTML] (0) [PDF 4.64 M] (23798)
    摘要:
    目的 對栽培太子參的遺傳多樣性與藥材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太子參種質資源及優良品種選育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ISSR分子標記分析太子參12個栽培種源的遺傳多樣性,并用HPLC測定各種源藥材中太子參環肽B的量。結果 10條ISSR引物擴增出82條帶,其中多態性條帶73條,多態位點百分率(PPL)為89.02%。Nei’s遺傳多樣性指數(H)平均值0.257 9,Shannon’s多態性指數(I)平均值為0.388 4,遺傳分化系數(Gst)為0.274 1,種源間基因流(Nm)為1.323 8。基于遺傳一致度,12個種源可聚為3類。太子參環肽B量在種源間和種源內個體差異較大,種源4的太子參環肽B量(0.049 4%)明顯高于其他種源,且種源內變異系數(9.51%)較小。結論 栽培太子參各產地間的換種及其生物學特性是其遺傳多樣性水平豐富的主要原因;綜合考慮遺傳多樣性水平和太子參環肽B量,種源3和4種質資源優良,適宜作為太子參種質資源保存及優良品種選育的對象。
    2014,45(), DOI:
    [摘要] (5388) [HTML] (0) [PDF 342.34 K] (2375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培養條件對鐵皮石斛類原球莖在生物反應器中培養的影響。方法 采用接種量、通氣量、蔗糖濃度、光照強度等單因素試驗設計,烘干法測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測定多糖量,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分析。結果 在生物反應器培養條件下,利于鐵皮石斛類原球莖增殖和多糖積累的培養基組分為:1/2 MS基本培養基添加1.0 mg/L NAA、5%椰乳、3%蔗糖,pH值為6.0。接種量為40 g/L,采用孔徑為15 μm的多孔噴頭,通氣量用1.0 L/min和0. 5 L/min交替使用以及光照強度為2 000 lx等培養條件有效地提高類原球莖增殖系數和多糖量。結論 不同的培養條件對鐵皮石斛類原球莖的生長、多糖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適宜的培養條件對鐵皮石斛類原球莖的生物量和主要藥用成分的生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014,45(), DOI:
    [摘要] (4768) [HTML] (0) [PDF 627.28 K] (23456)
    摘要:
    目的 microRNAs(miRNA)是一類非編碼的單鏈小分子RNA,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逆境適應和代謝調控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擬利用地黃EST數據通過生物信息學手段預測新的地黃miRNA,為今后地黃miRNA的生物學研究奠定基礎。方法 本研究根據miRNA 家族在不同物種中的保守性,將miRBase數據庫中的已知植物miRNA與通過高通量測序獲得的93172條地黃EST序列進行同源比對,按照miRNA前體應具備的標準進行篩選。結果 預測到分屬于8個家族的8條潛在地黃miRNA序列,并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對8條預測的miRNA進行了檢測,證實8條miRNA在地黃中真實存在。隨后利用軟件對8條地黃miRNA的靶基因進行預測,發現其靶基因主要編碼與地黃生長發育、代謝以及脅迫響應等過程相關的蛋白。結論 新預測的地黃miRNA及其靶基因為今后研究它們在地黃中的生物學功能奠定了基礎。
    2014,45(), DOI:
    [摘要] (4424) [HTML] (0) [PDF 880.27 K] (23378)
    摘要:
    目的 建立紫背金盤Ajugae nipponensis愈傷組織誘導體系,篩選出具較高再生率的植株發生途徑,旨在構建高效、穩定的再生體系。方法 MS為基本培養基,添加不同種類和濃度配比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以莖尖、帶芽莖段和花序為外植體進行實驗。結果 花序是較適宜誘導愈傷組織的外植體,在MS+6-BA 0.1 mg/L+2, 4-D 1.5 mg/L中可在1周內誘導出愈傷組織,2周后即分化出綠色小芽叢;叢生芽增殖的適宜培養基為MS+6-BA 2.0 mg/L+NAA 0.5 mg/L,愈傷組織芽叢再生率高達100%,再生系數為4.10,4周后增殖倍數5.0以上;生根的適宜培養基為1/2 MS+NAA 1.0 mg/L,3周后即可獲得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排水良好的沙土中,成活率100%。結論 紫背金盤不同外植體均可誘導出愈傷組織,其中花序愈傷發生率最好,是最適宜的外植體;本研究為保護紫背金盤野生資源和發展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遺傳轉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2014,45(), DOI:
    [摘要] (5385) [HTML] (0) [PDF 393.63 K] (22965)
    摘要:
    目的 研究檵木中銀椴苷的提取分離及對銀椴苷進行質量控制。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藥材,然后經過大孔樹脂、減壓硅膠柱色譜、洗脫,得到銀椴苷單體,采用Cosmo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甲醇-0.1%磷酸水溶液(55∶45),檢測波長為320 nm,體積流量1.0 mL/min。結果 銀椴苷單體能夠很好的分離出來,質量分數為98%,銀椴苷在0.041~0.513 μg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為100.05%,RSD為1.50%;結論 運用此方法能將銀椴苷較好的提取分離,同時測定方法不僅操作簡單、準確,且重復性好,可用于檵木中銀椴苷的測定。
    2014,45(), DOI:
    [摘要] (6098) [HTML] (0) [PDF 3.35 M] (22946)
    摘要:
    目的 優化大花紅景天再生體系并建立抗性篩選最佳條件,為建立大花紅景天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奠定基礎。方法 以大花紅景天葉片為外植體,觀察再生過程各階段在不同配比的6-BA、NAA、IBA誘導下的誘導率及生長狀況,并利用梯度篩選出外植體對卡那霉素(Kan)和抗潮霉素(Hyg)的抗性。結果 MS+3.0 mg/L 6-BA+1.0 mg/L NAA+700 mg/L L-Pro為葉片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養基,分化率達到92%;MS+700 mg/L L-Pro為根培養基;200 mg/L Kan,10 mg/L Hyg為大花紅景天遺傳轉化的最佳篩選壓;培養過程中添加10 mg/L Vc能有效抑制酚類物質的外泌。結論 優化了大花紅景天植株再生體系,篩選出適宜于大花紅景天遺傳轉化體系的Kan和Hyg篩選壓。
    2014,45(), DOI:
    [摘要] (6914) [HTML] (0) [PDF 344.33 K] (21941)
    摘要:
    目的 對菊科藥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藥用部位化學成分的分布和動態積累進行分析評價,為該藥用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分別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UPLC-TQ/MS)、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極管陣列檢測器(UPLC-DAD),測定不同生長期菊根、莖、葉中氨基酸類、核苷類、黃酮類及有機酸類成分的存在及其量。結果 氨基酸類成分分析結果表明,菊的根、莖、葉中檢測到13種氨基酸,總氨基酸的量分布順序為:根>葉>莖;核苷類成分分析結果表明,菊葉中檢測到4種核苷,莖和根中分別檢測到2種核苷,總核苷的量分布順序為:葉>根>莖;黃酮類成分分析結果表明,總黃酮類成分的量分布順序為:葉>根>莖,其中葉片所含黃酮類成分量為9.94%~18.66%,根中質量分數為5.88%~8.02%,莖中質量分數為3.98%~5.41%;有機酸類成分分析表明,總有機酸的質量分數分布順序為:葉>根>莖,葉中質量分數為2.44%~4.94%,根中量為1.89%~2.64%,莖中質量分數為1.20%~1.48%。不同生長期菊根、莖、葉中黃酮類和有機酸類成分量發生動態變化,在菊花采摘后達到高峰。結論 菊非藥用部位尤其是葉中含有豐富的資源性化學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為資源豐產期。該研究結果為菊花采收后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 DOI:
    [摘要] (4910) [HTML] (0) [PDF 152.05 K] (21896)
    摘要:
    2014,45(), DOI:
    [摘要] (4999) [HTML] (0) [PDF 461.64 K] (21725)
    摘要:
    目的 為了明確內源多胺是否介導真菌誘導子誘導白樺三萜的合成。方法 將40 μg/mL真菌誘導子、1 mmol/L腐胺(Put)和2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劑D-精氨酸(D-Arg)添加到培養8 d的白樺懸浮培養體系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和比色法分析多胺量和三萜量。采用藥理學和恢復實驗分析多胺在真菌誘導子誘導白樺三萜合成中的作用。結果 真菌誘導子或Put處理后,白樺懸浮細胞中的多胺量、三萜量和產量均呈增加趨勢,其中處理24 h時,三萜量達最大值,分別增加了68.54%和30.34%。真菌誘導子和Put共同處理雖提高了三萜量,但其產量卻低于真菌誘導子單獨處理。真菌誘導子和D-Arg共同處理后三萜量低于真菌誘導子單獨處理,處理24 h時降低程度最高,為40.57%。恢復實驗發現,隨著恢復時間的延長,真菌誘導子、Put以及真菌誘導子與D-Arg對白樺三萜合成的影響效應逐漸減弱,恢復到對照水平。結論 多胺介導了真菌誘導子促進白樺懸浮細胞中三萜的合成。
您是第位訪問者
中草藥 ® 2024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津備案:津ICP備13000267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津)-非經營性-2015-0031
德州市| 双桥区| 石渠县| 五原县| 莱阳市| 石阡县| 南昌市| 天水市| 阳信县| 平罗县| 绥宁县| 大厂| 会昌县| 大庆市| 英超| 大冶市| 乾安县| 灵武市| 临清市| 漠河县| 化德县| 蕲春县| 武汉市| 遂川县| 宝应县| 邵阳市| 宁陕县| 宁津县| 桐梓县| 斗六市| 宜黄县| 邵东县| 若尔盖县| 平乡县| 定边县| 大渡口区| 保亭| 文成县| 襄汾县| 潮州市| 胶州市|